《原子习惯》读后感
概述:本书简单地从两个维度对原子习惯进行阐述,第一层于“法”的层面向读者介绍“原子习惯”,从为什么开始,谈到真正的原子习惯是什么,再到最后简单地提了一下如何做;第二层则在“器”的维度,向读者介绍了建立习惯的四步法,并且也提供了一些在建立习惯之后如何对习惯进行维护的建议。
感想总述
先简单谈一下我读完本书后对“习惯”的理解。“习惯”是一个人做成事情的基石,书中有一句话这样说道:“重要的不是你现在多成功或多不成功,而是你的习惯是否把你放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比起当前拥有的成果,你应该更关注现在所处的轨道。“ 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或者培养出一个习惯的过程,能够让人更好地把握住当下,确保自己朝着对自己来说正确的方向努力。这里的重点有两个:一是自己想要走向的方向,二是持续的投入和努力。
由”方向“这个概念,作者阐述了一个观点——”改变习惯最有效的方法是改变身份认同 “。养成习惯的过程,就是在强化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身份的身份认同,让自己一步一步去接近自己想要成为的形象,这也正是很好地给自己的前向指明了方向。如同书中提到的,”建立习惯的过程,其实就是成为自己的过程“,每一次为形成习惯做出努力而带来的小成功,就是在一点一滴向自己证明自己就是那样的人。
”持续努力“这个概念,意味着习惯的养成重点在于”养成“,并非目标的完成。很多时候,我们会掉入”畅想未来“的陷阱,在给自己制定目标时总能感觉到精力充沛,相信着自己能够完成目标并且依此获得成功,但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根本做不到我们所设想的那样。习惯的养成,可以从根本上调和由目标制定带来的焦虑与盲目自信。养成习惯在于“做”,只有持续做下去,才会有成功的可能,如果只是沉浸于对未来无边无际的遐想,那也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当一切努力看似无用,我会去看石匠敲打石头。可能敲了一百下,石头上连一条裂缝都没有,但就在第一百零一下,石头断裂为两半。然后我了解到,把石头劈成两半的不是最后那一下,而是先前的每一次敲击。“——雅各·里斯
由”习惯“这个概念落实到一个更加具象的层面上,我认为就转化为了每个人独属于自己的”系统“,于我而言就是我在努力构建的属于自己的”思维闭环“。书中说到过,”决定你成功或失败的,不是你的目标,而是你的系统。“ 我认为,制定一个系统的重要性远高于完成一个目标,想要不断进步的人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支撑自己不停朝着目标实现、身份改变、行为塑造去努力的系统。一个个习惯的堆叠,属于自我的系统就能由小到大地发展壮大,驱动一个人去不断努力。书中大量篇幅讲述了如何去建立习惯,但是我们也该主要到书中只用几百字提及到的这个系统的自我迭代、更新和修复的必要性。
“你生命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在某个论坛上,埃隆·马斯克面对这个问题,足足想了30秒,给出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回答:确保你有一个可纠错的反馈闭环。
当一个习惯被养成,当一个个小小的习惯累积起来,当一个系统准确运行了很长时间,复利效应便会对一个人产生巨大冲击。”复利过程的标志:强大的成果总是姗姗来迟。“ 这一点便是“原子习惯”中“原子”二字的由来,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复利计算,重点在于养成一个个小小的习惯,并且坚持下去,其所带来的影响虽前期不够显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成效一定会越来越大。
“习惯不过是环境中反复出现的问题的可靠解决之道。”——杰森·瑞哈
“当你建立了习惯,搞定生活中的基本事务,你的心智就能自由地聚焦于新的挑战,掌握下一组问题。现在把习惯建立好,你就得以在未来做更多想做的事。” 如同这句话所说的一样,习惯带来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他能自动化处理很多事情,让我们自己能把精力留在那些更加重要的方面上。
本书中还传达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选对自己的赛道。我相信每个人各有千秋,每个人一定会有能够被称为天才的领域,只不过大多数的人,包括我在内,可能都暂时没有真正找到独属于自己的赛道,或者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所走的路是属于自己的赛道。越有成就的人,他努力的方向越是接近那条属于他的赛道,这一切似乎从基于中就已经形成了。
基因无法被轻易改变,这有利有弊,一方面这代表它们会在有利的条件下提供强大的优势,另一方面基于也会在不利的环境中带来严重的劣势。所以,基因所决定的不是命运,而是我们在哪个领域会有机会。
这一个思维模式转移到习惯上,我们就可以理解为性格影响一个人习惯的养成。书中提到,“不需要养成每个人叫你养成的习惯,选择最适合你的习惯,而不是最受欢迎的习惯 “,只有能让我们自己个人获得愉悦的习惯,才更容易被养成。这时候或许会有另外一个想法说:”如果我就是为了挑战自己而建立习惯呢?“那我认为给自己一步一步加挑战并且实现它是一定能给你带来愉悦的,并且你乐于依靠这样的愉悦和挑战去一步一步提升自己。
要判别自己是不是做某件事的料,不是看自己爱不爱,而是看你能不能比多数人更不费力地处理那项任务带来的痛苦。大家都在抱怨,而你却乐在其中的工作,就是你生来适合的工作。
同样的,正确理解基因也能让我们更好地看清自己,把握当下并且去做到最好。我们一定要清楚,基因不会消除努力的必要性,它只是让努力的方向更加清楚。并且,与其与别人在基因层面上去做比较,抱着“他比我更有天赋“的思想去自暴自弃,不如把焦点放在你是否发挥尽了自身潜能。
人们太执著于自己“有极限”这件事,以致很少真正尽力去接近那些极限。在付出跟你佩服的那些人同等的努力之前,不要把他们的成功归因于幸运。
提到了”比较“,接着就能引申出习惯系统的自我反馈迭代方法:与自己做比较。与今天的别人做比较远远不如把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进行比较,要经常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分析甚至批评自己,努力让自己的习惯系统比昨天更好。
即使到习惯养成之后,也要常常把自己从身份认同中剥离出来,不要用一个陈述句去定义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形容词去描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能够更好地寻找出自己的上身空间。
改善不只关乎学习习惯,还关乎微调习惯。反省与复查确保你把时间花在对的事情上,并在需要的时候调整方向。解决方法之一,就是不要让身分的任何单一面向决定你是谁,一个身分抓得太紧,你就会变得脆弱易碎。失去那一样东西,你就失去自己。要减轻身分丧失造成的影响,关键就是重新定义自己。如此一来,才能在特定角色改变时,仍保住你身分认同的重要面向。
具体方法
接下来就该提到习惯的建立方法了,书中借助行为发起的四个过程,将习惯的养成分成了四个步骤:一,让提示显而易见;二,让习惯有吸引力;三,让行为轻而易举;四,让奖赏令人满足。
我读完之后做出的提炼是,把握”开始“两个字。想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最为重要的就是给自己一个开始的契机,并且在执行的过程中让下一次的开始轻松一点。同样,如果是想要破除一个坏习惯,也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让坏习惯的开始变难,让个人在坏习惯进行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变差进而不想开启下一次。全书中给了很多距离落实的方法,我就挑几个我个人认为最有用,并且正在使用的方法来分享,剩余的可以到书中学习。
1 营造环境
环境是一双隐形的手,形塑着人的行为。环境的影响力十分之大,想要让习惯成为生活的一大部分,就让提示成为环境的一大部分,我们需要创造明显的可以把注意力引至我们想养成的习惯的视觉提示。同时,需要给每个习惯都安一个家,一个凡事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的稳定环境,就是可以轻松养成习惯的环境。
所谓的“自律者”只是擅长建构生活,好让自己不需要展现超凡的意志力与自我控制力。换言之,他们不常让自己处于充满诱惑的情境。所以,最有自制力的,通常是最少用到自制力的人,我们需要通过环境的构建来减少对自制力的消耗,让一切习惯的执行变得自然而然。
今年暑假的时候我并没有回家,而是选择留在宿舍和学校中学习,一定程度上利用这个方法在没有舍友的一段时间坚持住了自己的学习习惯。通常早上起床我就会去学校的教室里自习,晚上跑完步十点回到宿舍洗完澡基本就是打会儿游戏,然后直接睡觉。不过这一点也确实有一点弊端,就是我在一段时间把宿舍完全当作了一个休息的地方,突发大雨那几天,我在宿舍的学习效率就很低,基本学习一两个小时就开始打游戏了QAQ。
2 执行意向和习惯堆叠
这两点在书中是两个方面,但是于我个人实际使用而言,他们是相互捆绑的。
执行意向很简单地来说,就是**“当X情境发生时,我就会执行Y回应。”这样一个公式。提前做好大概的计划是很重要的,书中说过:“对何时何地执行一项新习惯做出确切计划**的人,比较可能真的去执行。”我体验下来确实是这样的。简单拿我自己举个例子,同样是暑假期间,我大多数时间会提前规划当天的时间分配情况,偶尔会有几天因为太忙或者太懒没有去做时间的分配,一天结束去做总结的时候,明显发现自己不规划的那一天过的会很没有头绪,并且会有点脱离自己每周制定的目标。
所以,执行意向在我个人身上的用法就是,每一天大概去规划自己的时间分配情况。我不会细致到每一分钟做什么,也不会可以去强求自己完完全全按照计划来走,但是一个大概的方向确定在那里,无论我如何迈出下一步,那个目标多多少少都会吸引着我向那个方向前进。
再就是习惯堆叠,它和执行意向同根同源,只不过是把前提条件换成了某项习惯:”当某项习惯被执行后,我会去执行某项习惯“。我体验最深的就是我跑步习惯的维持。在舍友回来前,我基本每天都会九点左右去到操场跑步,因为我把”晚上在学校学习“与跑步堆叠在了一起。反观现在,舍友回来后我去跑步的频率降低到了一周一两次,目前正在想办法调整这个频率。舍友回到宿舍后,我转为“宿舍工作制”,也同样用了习惯堆叠的方法,如今至少说我上午的行为模式是很固定了,基本不需要我花太多时间去考虑:起床后,我会尽快去洗漱,洗漱完就泡一杯燕麦,然后冥想十多分钟,吃完早饭,立刻开始学习。
所以说,这两个方法是真的让人欲罢不能!
3 习惯追踪器和建立一套反省与复查的系统
这两个方法一看名字就能知道是什么意思,记录自己的习惯,并且时刻反省自己。
“吾日三省吾身”,当一个习惯建成的时候,我们千万要注意不能踏入自满的陷阱,要找到一个可以对自我表现长久保持觉察的方法。如果少了反省,我们就会找借口,试图合理化,并且欺骗自己。所以不仅仅要注意养成习惯,还要去注重微调习惯,通过一定的方法确保我们把时间花在对的事情上,并在需要的时候调整方向。
于我个人而言,我会每天做自己的记录,类似一个日记的形式。每天的结束或者第二天的早晨。我会努力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分析自己一天的行为,记录下自己的思考以及想到的能够优化自己系统的建议。在每周日的时候,我会花一点时间去回顾这一周发生的事情,同步一下自己的进展并且依据这个阶段的大目标去给下一周做一个任务规划,同时收集之前记录下的建议,思考决定是否加入到我自我的”思维闭环“中。
后语
总的来说,这本书很值得读,尤其对于这个阶段的我来说,给了我很多”思维闭环”构建方面的建议,并且经过实践之后我也找到了几个会被我纳入自我精神世界的方法。
所以,不要停下,一直向前,哪怕慢一点也要一直努力!